天理社院|寻访校友足迹,启迪人生之路——石萍


来源:天理校友 更新时间:2022/03/31 阅读次数:

天理社院|寻访校友足迹,启迪人生之路——石萍

众流合注,霈为大川;群山出材,巍成广厦。社会发展学院成立至今,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,心怀着母校赋予的热爱与坚韧,奔赴社会各行各业散发光与热。校友访谈栏目通过采访社会发展学院优秀毕业生,来展现活跃在各行各业优秀校友的精神风貌,为在校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,激励在校师生和校友奋发向上。

校友简介

石萍, 2013 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, 2017 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。曾任天津市学联驻会执行主席、校学生会主席、校研究生会主席。工作单位: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·天津市南开医院。

访谈实录

Q:学姐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大致介绍吗?

石萍:首先需要向老师们、学弟学妹们说一声抱歉,这篇文字似乎比原定的时间迟到了太久太久。一方面,是因为最近的工作压力确实有点大,比较忙;另一方面,是因为一时间我确实不知该如何谈起我的大学生活,也不知道应该和大家分享些什么。

今天好不容易能够有时间坐下,翻翻相册里尘封的记忆,我的思绪开始发散。回忆自己的大学时光,猛然间才发现那竟然已经是 2013 年的事情了,9 年的时间,听起来好遥远,但又仿佛就在昨天。

还记得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,小时代一才刚刚上映,我们几个好朋友约班主任(我们的艳姐)一起看电影、逛街,吃饭的时候,我信誓旦旦的说道“本科四年,一定要每天泡图书馆,做一个安静的美女子”,而艳姐却斩钉截铁的回应我“不可能,你就是个闲不住的人。”果不其然,我被老师的话狠狠地打脸。

本科的四年包括研究生的三年,我几乎每天都穿梭在专业实习、志愿服务、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中,精力充沛的我像打了鸡血一般,恨不得将课余的每一秒都规划进开讨论会、执行策划、复盘分析的各种环节里,我也似乎习惯了奔波在宿舍、教室与会议室之间三点一线的“披星戴月”。

假期里,我也总会给自己安排各式各样的学习实践,不管是学院组织的劳动力动态调查、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等调研项目、赴香港浸会大学暑期学习等,还是学校组织的赴山西、陕西、福建等“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”,亦或是投身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实习,直接面对弱势群体对接帮扶,每一个寒暑假我都被“忙碌”所充斥。

实际上,我出生于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,也很早就深知了“笨鸟先飞”、“勤能补拙”的道理。因此,步入大学后的我,紧抓每一次开拓视野、提升自我的机会,努力为梦想的起飞编织第一层羽翼。

Q:您能介绍一下自己在本科毕业后选择自己去向的原因吗?

石萍:本科毕业后,我幸运地留在母校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。事实上,这一经历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。

我曾经一度将自己定位为一个“适合工作但不适合做研究的人”,因为我似乎真的“坐不住冷板凳”,相比读书、看文献、学理论,我更喜欢与服务对象面对面沟通,做具体而实际的执行工作。因此,实际上,起初我对考研并没有抱有特别大的期待,也没有什么信心。但也正是因为长期以来的严格要求,既然决定要考,那就必须做好规划把复习列进日程。大四时,我一边要在市学联全职驻会工作,一边又要利用下班和周末的时间去上课,因此在时间管理和复习进度上也面临着很大的考验,最终考研成绩低分擦线,是幸运和眷顾让我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。

本科时的我,虽然内心对专业价值有着很深的认同,但是因为毕竟没有接触深层次的学习,对专业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也停留在表面,专业实习所获得的提升也大多是感性认识,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。因此,在刚刚开始硕士研究生学习之初,还是有很大的不适应。

我很庆幸,研究生期间跟随了我的导师徐丽敏教授,徐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认识到了“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实力”;同时还要特别感谢杨云娟老师、魏智慧老师、王淼老师、刘振老师以及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段学芬老师,他们真挚的专业情怀使我深受感染,也使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之时始终饱有对专业的思考与实践。

Q:作为已经成功走上工作岗位的前辈,您觉得以前在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有帮助吗?您又是如何在现在的工作中运用学习专业知识的呢?

石萍:毋容置疑的是,我们所走过的路都会在生命中留下印记。因此,不论是过去你从专业中所能学习到的知识,还是从实践中所获得的技能,都会成为未来工作和生活中一笔重要财富。

我感到十分幸运,幸运自己能够拥有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,正是因为我曾经熬夜写过无数个失败的项目策划,曾经在组会分享时做过无数回不完美的Pre,也正是因为曾有过这样的锻炼与训练,当我这个初来乍到的职场小白在遭遇职场KO时竟然尤为适应,也让我在面对诸多Bug时产生了升级打怪般的兴奋感。我想,这都是大学带给我的最真切的成长。

现在的我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比较对口。实际上,在矛盾调解领域,社会工作个案沟通中的同理心、共情、澄清等技巧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应用。同时,通过实际参与矛盾调解工作和日常观察学习,在政策理论和机制体制建立层面,也给了我许多新的启发。

在这里,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感性的思考。还记得,上学时,在我们的“圈子”里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“20岁的年纪,要做一件80岁都值得怀念的事情”,一开始我单纯的把这句话视做自我加油打气的鼓舞口号。直到后来,我一点一点深入参与其中,一次一次走近优秀榜样身边,我才慢慢发现,一生都值得怀念的是“那个敢于不断挖掘潜能、突破困难、迎接挑战的自己;是那颗对世界充满好奇,对未来满怀憧憬,对人生毫无畏惧的勇敢的心;是那段因为年轻不怕跌倒,因为相信坚持不懈,因为付出收获美好的真实而又闪亮的青春。”

如今的我已经离开母校698天了,宾水西道 391号的常设地址也很少出现在打车软件的目的地一栏了,偶然间经过晚高峰的秀川路仍然会忍不住吐槽,可每当我回忆起大学时光,嘴角总是会情不自禁的上扬,毕业时有个朋友曾经告诉我“只有离开孕育你的沃土,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”,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成长、成熟,去回报培养我的母校。

感谢石萍学姐细致耐心的回答,相信这些详尽的解答无论对激励在校本科生学弟学妹继续奋进、还是在指点迷津寻找人生方向方面,都有着深刻的意义。在这里,也让我们祝愿我们共同的母校年年桃李、岁岁芬芳,饮水思源,不忘母校培育之恩!